知识管理相关-知识管理误区

来源

来自于小报童的知识资产专栏,做一些整理:

知识管理概念

管理的本质是“提高效率和效益”, 知识管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帮助我们更高效的获取/组织/有效利用知识的一套流程。
我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  • 收集(从有效途径收集知识)
  • 处理(将零散的知识连接起来)
  • 输出(从知识网络中提取知识,写作或行动)

主要误区

  1. 信息成瘾
  2. 收集癖
  3. 知识不成体系
  4. 只追新,不回顾
  5. 迷信工具
  6. 输出不只是写文章

1.信息成瘾

简单来说,获取新信息可以让我们大脑产生多巴胺,形成一种类似于抽烟喝酒一样的成瘾行为。成瘾一样不断获取信息而不去消化,对我们的大脑并无益处。

因此,理解了这个误区,我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就要对获取的信息的时间/质量和数量进行控制,控制总消耗量。

总之,需要我们把自己从被动获取信息中解放出来,主动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,避免FOMO。

2.收集癖

我们喜欢囤积信息,还在低速网络时代,我就经常挂机下载各种学习资料。后来网速快了,我也是Verycd的常客,我囤积过光盘/课程/网盘,资料一大堆。潜意识里认为我收集了它,以后就可以看,但往往大部分时间这些资源都是积灰的,N年也不会去看。

因为收藏行为门槛低,可衡量,虚假进步,给人带来愉悦感,但也要清醒的意识到,收藏信息并不代表知道信息/理解信息,并不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知识,而是成为了信息的备份者

所以,在面对海量信息时,正确的做法是:

  • 用自己的话记录,留下原文链接。(存储与提取负相关
  • 为消化信息留出时间,在学习更多知识前,先确保已经收藏的知识已经掌握。

3.知识不成体系

在误区1我们知道,不能海量的收集信息,那样基本就会被信息淹没。必须主动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。
那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呢?
总的来说,应该有两类信息是有用的:

  1. 专业领域,主要是指对日常工作学习有帮助,做错了自己要承担责任的事情,比如本职工作,或者投资等。在这些领域,我们需要持续不断的精进,持续积累,才能有所收获。比如我的专业领域有 产品设计/需求风险/数据分析/营销与推广/行为经济学…

  2. 兴趣,自己持续感兴趣,但对别人没影响,别人也不在乎的事情。比如说对我来说,历史/博弈论/智能硬件等,都是我持续感心情的东西,但及时一段时间没有关注学习,也没有什么问题,积累这些知识可以令人愉悦,但并非是最高优先级的。

当然,专业领域和兴趣可以有交集,但大多数人往往是分裂的,我们需要:
面对内心需要,寻找自己的北极星,构筑独特知识体系

4.只追新,不回顾

岁月是最大的小偷。缺少回顾会让我们的知识资产价值,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。并且,当我们从记忆中回顾并使用某些信息时,可能会出现新的信息:它可能是一个问题的答案、附加信息,甚至仅仅是确认我们所检索的信息是正确的。

我理解回顾有两个作用:

  1. 通过对知识的反复调用和使用,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
  2. 通过回顾建立知识点的关联,通过知识网络来形成牢固的概念并有可能的产生新信息

为回顾留出专门时间

5.迷信工具

我们都会迷信使用了一个超级牛的工具后,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知识管理体验。事实证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,随着技术发展,永远有新的工具产生,但我们好像依然没有很好的管理知识。

那是因为,我们可能没有想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具。 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工具来逃避现实,因为学习了最新的知识管理工具,我们似乎变为了“更好的自己”,但真是这样的吗?

在建立真正的知识管理流程前,工具都是无用的。
先建立自己的流程,再关注工具本身是否匹配

6.输出不只是写文章

将输出简单的理解为写文章或整理好资料,因为有了“输出”作为明确的目标,输入会有选择性,吸收会更有效,以输入倒逼输出

但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,我们做知识管理不应该只是为了做写手,做自媒体。但这样的做法回避了一个问题:如何有效的吸收知识并实践使用。如果只是说,时间长了并没有说服力,自己总结的知识由于缺乏实践,很有可能也是错的。

所以,输出不仅仅是写文章,而是影响现实世界
比如:

  • 用来作为工作中决策思考的演练
  • 用来作为未来决策复盘的依据

同时,在实践中丰富和迭代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
专栏中的内容比较丰富,这只是我的一点理解,欢迎大家自己订阅:小报童的知识资产专栏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